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,关乎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。作为国有大行,建设银行始终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融入金融服务全过程,从制度完善、服务优化、风险防控到知识普及,全方位织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网,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感受到金融服务的安全与温度。
筑牢制度防线,从源头守护权益。建行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嵌入业务全流程,建立覆盖产品设计、营销推广、服务提供、投诉处理等各环节的制度体系,确保每一项业务都经得起合规检验。
严格执行“消保审查关”,不仅评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,更注重其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、信息披露是否清晰易懂,坚决杜绝“霸王条款”和误导性内容。例如,针对理财产品,要求必须明确标注风险等级、资金投向和赎回规则,让消费者看得懂、选得对。在业务开展中,推行“透明化服务”,无论是贷款利率、手续费标准还是银行卡服务条款,都通过网点公示、手机银行弹窗等方式主动告知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。
打通维权通道,让诉求有处安放。“有问题能解决”是消费者最朴素的期待。建行全力打造“多渠道、快响应、优处理”的投诉解决机制,让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得到高效回应。线上,通过95533客服热线、手机银行“一键投诉”功能、官方微信留言等渠道,实现24小时诉求受理;线下,网点设立“消保服务岗”,由专人负责接待客户咨询与投诉,落实“首问负责制”——谁接待、谁跟进,直到问题解决。对于复杂投诉,启动“分层处理机制”,简单问题48小时内办结,疑难问题由专人跟进协调,定期反馈进度,确保“事事有回音”。
擦亮防范慧眼,普及金融“防身术”。提升消费者的风险防范能力,是保护权益的关键一环。建行围绕“一老一小”、新市民等重点群体,开展接地气、有实效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。
针对老年人易受养老诈骗、虚假理财侵害的特点,建行组织员工走进社区、养老院,用“案例讲故事”的方式,揭露“高息养老床位”“免费体检诈骗”等常见套路,手把手教老人识别假币、设置银行卡密码。对于青少年,通过“金融知识进校园”活动,讲解“校园贷”的危害和正确的消费观,用漫画、短视频等形式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。新市民群体则能收到“就业创业金融指南”,内容涵盖工资卡安全、小额贷款申请等实用信息,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城市生活。
线上渠道同样“火力全开”,建行在官方短视频账号推出“消保小剧场”,用情景剧演绎电信诈骗全过程;手手机银行设置“金融知识库”,消费者可随时查询个人信息保护、征信修复等知识,让金融安全意识深入人心。
升级暖心服务,弥合“数字鸿沟”。金融服务不该有“门槛”,建行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,用细节传递温暖。在网点,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:大字版智慧柜员机、爱心专座、无障碍通道成为“标配”,工作人员会主动协助老人操作手机银行,耐心讲解转账步骤。针对视力不佳的客户,提供语音播报服务;为行动不便的客户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甚至提供上门服务。
线上服务也兼顾“科技感”与“便利性”,手机银行推出“长辈模式”,界面简化、字体放大,常用功能一键直达;转账时增加“风险提示弹窗”,对大额转账、陌生账户交易进行二次提醒,既方便操作又守住安全底线。
从制度的严谨到服务的贴心,从风险的防范到知识的传递,建设银行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责任。未来,建行将继续深耕细作,让金融服务更安全、更透明、更温暖,成为消费者身边值得信赖的金融伙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