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信网络诈骗的黑手正悄然伸向青少年群体,孩子们往往成为诈骗团伙精心设计陷阱的目标。这些不法分子针对青少年量身定制诈骗套路,通过欺骗、引诱、威胁等手段实施犯罪,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,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。下面,将结合两个典型案例,深度剖析电信网络诈骗的作案手法。
典型案例一:网络追星骗局
王女士发现,自家孩子在网络平台加入某知名明星粉丝群后,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。群内有人宣称,只要支付一定费用,就能买到偶像的签名照。出于对偶像的喜爱与支持,孩子使用王女士的手机,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会议软件,开启屏幕共享功能。在诈骗分子的一步步引导下,孩子进入所谓的业务办理页面,输入信用卡密码和短信验证码,最终完成信用卡支付,落入骗局。
典型案例二:网络游戏骗局
张女士接到孩子反馈,其在玩手机游戏时,看到“免费领取游戏装备”的诱人宣传。随后,孩子用张女士手机添加对方QQ号,点击了对方发送的链接,并依照指示输入信用卡信息与密码。紧接着,信用卡账户频繁出现扣款交易。更过分的是,诈骗分子以“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财务冻结,会起诉其父母”相威胁,迫使孩子不敢将此事告知家长。
作案手法深度解析
1. 伪装身份,利益诱惑:诈骗分子隐匿真实身份,在网络平台或各类群组中,发布极具吸引力的广告、优惠信息,利用青少年好奇心强、辨别力弱的特点,吸引他们上钩。
2. 诱导加友,设局埋伏:诱使青少年通过添加QQ等聊天工具,发送不明链接、二维码,引导完成支付操作,逐步陷入诈骗陷阱。
3. 屏幕共享,盗取信息:以“验证账户安全”“确保付款通道畅通”等理由,哄骗青少年进入线上会议室,借助屏幕共享功能获取账户信息,进而完成转账,或绑定第三方快捷支付进行消费。
4. 恐吓威胁,封锁消息:采用恐吓、威胁手段,迫使未成年受害人上当受骗后不敢声张,不敢及时向身边的家人、老师寻求帮助。
防范要点总结
01青少年需谨记“三不原则”:
不轻信网络平台或陌生人发布的优惠信息;不随意通过聊天工具添加陌生人为好友;不点击不明链接、扫描陌生二维码,筑牢自我防范的第一道防线。
02家长履行监护教育责任:
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,加强手机使用的安全教育;不向孩子透露手机支付密码等关键信息;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防骗意识,若遭遇威胁恐吓,第一时间向家长、老师求助。
03遭遇诈骗及时应对:
一旦不幸被骗,务必妥善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,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,争取尽快止损,将损失降到最低。